南方网 > 汕头新闻 > 正文

补短板、建平台、聚人才 !科创赋能汕头高质量发展


在3月25日召开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来自汕头大学、汕头超声显示器(二厂)、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汕头市华鹰软包装设备总厂、汕头市轻工装备研究院、汕头市东方科技有限公司、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四个项目获奖并受表彰。

这是汕头科技创新成绩单的其中之一,也是汕头这一年来科技创新的生动映照。过去一年,汕头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增长20.4%、增速列全省第六位,201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率列全省第三位,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专利总授权量突破10万件。

这些数据,是汕头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见证,亦是汕头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垫脚石。

但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在科技创新方面仍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产业技术源头创新力薄弱、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型人才缺乏、新旧动能转换有待加速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着汕头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一大短板。

如何成长出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匹配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近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所部署的一步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招,给出了汕头答案。

▶▷当好“店小二”,引导优质要素集聚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汕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无论是出台复工复产20条措施,或是利用“政府直通车”制度为企业解决困难,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为企业雪中送炭的效果,极大降低企业因疫情带来的风险。

政府积极做好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店小二”,是汕头打造区域科创中心的应有之义。科技创新大会上着重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汕头要在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上出实招,千方百计利企、援企、稳企、安企。

疫情发生初期,广东泰恩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起生产口罩的重任。杨立轩摄

广东泰恩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发生初期积极承担起生产口罩的重任。汕头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多次到车间现场办公,帮助协调解决资金、原材料和设备采购、用工等有关方面问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积极投身抗新冠肺炎药物的研制,并被列为汕头市第一批防治新冠肺炎项目,获得经费补助100万元。

这正是政府当好“店小二”服务企业,助推科技创新发展的实例。创新大会上还指出,汕头要积极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培育工作,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企业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等方面实现跃升,着力培育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契合汕头实际的新兴产业。要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全面实施科技攻关计划、科技企业对接“双高大学”行动计划,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展示对接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产学研赋能,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今年2月25日,龙湖区以龙湖工业园区为主体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这是粤东地区首个县区级的省级高新区,也是汕头科技创新平台成果的“开门红”。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用好用足省赋予龙湖省级高新区的土地、财政、税收等政策,集聚创新要素,着力打造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龙湖区表示,将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龙湖高新区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开放创新引领区、粤东地区创新创业示范区、经济特区产城融合智慧园区样板。

毋庸置疑,创新平台和载体对于提升汕头市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汕头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在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上求突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省实验室,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型科研设备布局,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记者获悉,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自揭牌成立后一直在稳步推进中,目前已组织首批19个境内外院士专家团队开展攻关,两个院士团队项目入选省重大科技专项。去年底,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获授粤港联合实验室牌匾,标志着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正式落户汕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团队发挥优势,夜以继日开展科研攻关与病毒赛跑,为抗疫贡献来自汕头的科研力量。

大会上还指出,要推动汕头国家高新区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加快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步伐,加速布局5G产业,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加快推动华侨试验区、保税区等重大平台创新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持续“引才”,强化本土人才培养

汕头要加快创新驱动步伐,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离不开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的支撑。事实上,人才问题一直是汕头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之一。截至2019年底,汕头全市共有博士、博士后962名,在汕工作的外籍高端人才188名和外国专业人才188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在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上见成效,围绕汕头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依托“扬帆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本土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会议还提出,汕头要加强本土创新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千百十”乡土人才培育工程,通过规划建设大学毕业生创业中心和实习基地等形式,引导更多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在汕头,吸引一批潮汕籍中高端人才回到家乡创新创业,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汕头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新路子:继2017年出台“汕头人才30条”后,汕头陆续制定了42个配套实施细则,推行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构建有效承接人才的创新创业载体。日前,汕头再次发出“招贤榜”,全面启动“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并且拿出2亿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重点引进理工农医科等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强调要围绕汕头主导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依托省实验室、重大项目、产业园区组织引才,以集聚人才优势助推重点产业发展等,这些都将为汕头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记者观察

将实干与开拓贯穿科技创新始终

中共汕头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指出,创新要有加速度,实现这个加速度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气魄,对标一流、力争上游,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实干与开拓这两个关键词必不可少。

实干,体现在要求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创新发展的理念和举措贯穿到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努力在科技创新上有新作为,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赢得优势。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创新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推动科技、财政、教育、金融等部门加强联动、无缝衔接,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开拓,体现在要求踏踏实实把创新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的同时,对政策实施情况要及时跟踪评估、动态调整完善,对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对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

实干与开拓,正是汕头未来科技创新所要秉承的精神——“实干”是脚踏实地的干事创业,让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实践都扎实扎牢,能够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开拓”是解放思想的主动作为,把眼光放得更远、把视野放得更宽,让优秀的经验做法为汕头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只要能够将这份精神贯穿于科技创新始末,汕头实现科技创新的“加速度”将可期可盼。

扫码看南方+汕头频道“防疫不松劲 复工不误时”专题报道

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杨立轩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