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汕头新闻 > 正文

特区40年轮丨1995:打开通道,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积蓄发展势能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1995年12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原铁道部在汕头举行典礼,庆祝广梅汕铁路全线通车和汕头海湾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汕头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来宾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盛会。

广梅汕铁路和汕头海湾大桥这两个工程,对汕头而言意义重大。前者结束了粤东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后者则是中国第一座大跨度悬索桥,创造了同类型桥梁的世界纪录。它们均在1991年动工兴建,1995年建成通车,是汕头“八五”计划中的两个贯穿始终的重磅工程。

铁路连贯东西,大桥飞架南北。四载寒暑过去,工人们在汕头这片土地上洒下的汗水,凝结成“八五”计划中诸多基础设施工程的胜利完工。

这次庆典活动,促进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如期竣工,展示了汕头对外开放的新形象,更激发了汕头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海外乡亲的爱国爱乡热情。在庆典活动结束后,许多外商表示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或来汕投资兴业,助力汕头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结束粤东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

1995年12月,一辆车头装饰着彩旗的绿皮火车驶入粤东地区。站台上迎接火车的群众都翘首以盼,当一声鸣笛远远地传来时,大家都激动万分,喊道:“火车来了!”那时候,很多旅客都是第一次坐火车,激动和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广梅汕铁路工程浩大,从京广线广深段的东莞市常平站接轨,自西向东延伸,穿越粤中、粤东山区,挺进潮汕平原,途经惠州、河源、梅州、揭阳、潮州至汕头,全长480公里,是国家、省、市“八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于1989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1年5月全线正式动工兴建,原计划5年建成。

工程开工以来,一直受到广东省和原铁道部的高度重视。铁道部先后调集了9个工程局17个处,会同广铁工程总公司、广深基建公司等19个施工单位进行会战。建设期间,广大参与建设铁路的建设者通力合作、团结奋战、克服工期紧迫、工程艰巨、资金紧缺以及自然灾害袭击等困难,建设工期目标一再提前。

1991年底,铁路从常平站铺轨到惠州,1992年底铺轨至河源仙塘,1994年铺轨至梅州,开始进入潮汕平原。而潮汕境内的路段早在1992年就开始进行征地拆迁,1993年至1994年对汕头境内路段的梅溪河特大桥和大小桥涵、路基加紧施工,到1995年7月20日东西相连,完成全线铺轨任务。

历经4年2个月,全线近6万铁路建设大军艰苦奋战,完成特大桥和大、中型桥梁194座,隧道70座,涵洞3217座。这比当时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的目标提前10个月,比亚洲开发银行评估报告提出的目标提前21个月。

1995年12月28日,广梅汕铁路全线通车,开通客运。翻拍自《奋进中的汕头大交通》。

1995年12月28日,广梅汕铁路全线通车,开通客运。翻拍自《奋进中的汕头大交通》。

1995年9月28日,广梅汕铁路投入货运,12月28日投入客运。至此,结束了潮汕地区中断了半个世纪没有铁路的历史,也标志着从汕头到湛江横贯广东东西部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

中国第一座大跨度悬索桥建成

在老一辈潮汕人的回忆里,汕头海湾大桥曾经是个“旅游景点”。当时周边城市的人到汕头去,有机会便一定要去游览一下海湾大桥,见识这座横跨妈屿岛和汕头港的中国第一座大跨度悬索桥。

而在1995年底海湾大桥建成通车之前,汕头市区南北岸之间的过海交通需依靠轮渡。那些年,渡口经常大排长龙。“以前一排就是5个小时。一大早到渡口排队过南岸办事,最快晚上才能回到市区。”汕头海湾大桥有限公司总经理秘书杨开武回忆道。

上世纪很长时间,汕头市区南北两岸被大海隔断,只能乘船过渡。

上世纪很长时间,汕头市区南北两岸被大海隔断,只能乘船过渡。

据《奋进中的汕头大交通(1978-2018)》一书记载,当时,汕头渡口连接市区西堤路和礐石,连结广汕线、汕汾线、官汕线等主要公路干线,是汕头市的交通咽喉。1988年至1995年间,汕头渡口渡运量迅猛增长,于1995年达历史最高峰,年渡运量393.8万部。直到海湾大桥的通车,车辆分流,渡运量逐渐回落。2000年7月1日起,汕头渡口停止汽车等机动车辆轮渡业务,退出历史舞台。

汕头海湾大桥全长2.5公里,南北引道13.64公里,主航道悬索桥长990米,主控航道跨径452米,是世界同类型加劲主梁结构悬索桥之冠,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它净空高46米,可通航5万吨级船舶;副航道净空高18米,可通过千吨级船舶。全桥按一级汽车专用公路桥梁标准设计,并按照抗8级地震烈度设防,可抗12级以上台风。1991年12月,海湾大桥开工建设。

建设中的汕头海湾大桥。

建设中的汕头海湾大桥。

在当时,海湾大桥的建设技术也首屈一指。当时的施工团队首次使用导索渡海施工方式来完成项目,这是中国桥梁技术第一次尝试并一次性成功,实现零的突破。桥梁界权威人士李国豪教授说过:“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悬索桥的时代,而汕头海湾大桥又是我国建桥史上刻下的悬索桥的第一个丰碑。”

1995年12月28日,汕头海湾大桥建成通车。

1995年12月28日,汕头海湾大桥建成通车。

1995年12月28日,汕头海湾大桥建成通车,当时大桥南接深汕高速公路,北连汕潮汾高速公路,如今是沈海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建成,使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和港澳的联系更为密切,改善了潮汕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对引进外资、促进粤东、闽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1995年,是汕头市实施“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速完成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除了备受瞩目的广梅汕铁路和海湾大桥建成通车之外,汕头还建设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包括深水港、发电厂、324国道改造等一批工程先后建成投产,改变了汕头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状况。

是年,2月13日,全长68公里的南澳环岛公路建成通车。该工程总投资2.5亿元,修建桥梁14座,涵洞296个。同日,南澳跨海大桥动工兴建,大桥总长12公里,计划总投资12亿元。

11月19日,汕头深水港区煤码头正式竣工投产,结束了汕头没有大吨位深水码头的历史。该项目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建设规模包括新建3.5万吨煤炭泊位1个,1000吨级重件码头、驳船码头各1个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年设计能力440万吨,总投资3.8亿元。

这一年,位于汕头广澳湾的汕头外港已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千吨级泊位及防波堤已建成投产;位于汕头港珠池港区2个2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设;南澳跨海大桥累计完成投资1.81亿元,进入灌桩、打桩阶段;汕头礐石大桥动工兴建;深汕一级汽车专用公路东段中,作为主控工程的海门大桥和濠江大桥已经建成。

实际上,1991年至1995年“八五”期间,汕头市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金额达120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9.8倍,超过前41年的总和,成为汕头市建设史上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同时也是效益最显著的时期。

“八五”期间,汕头全市新增发电装机容量63.21万千瓦,新改建公路1221公里,新增50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6个),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50.8万门,市区自来水新增日供水能力40万吨。至1995年底,全市拥有50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17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个,公路通车里程1363公里,汕头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40条,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框架已经形成。

“八五”时期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随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加快,“八五”时期,汕头全市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行列,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增长,成为汕头经济发展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

1995年,汕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61.78元,是1990年的2.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73元,是1990年的2.4倍。“八五”期间汕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21.4%,比“七五”时期提高30个百分点,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同期9.7个和2.4个百分点。

与经济高速发展相伴的是,产业结构得到加快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的比例由1990年的21.3∶34.3∶44.4调整为12.9∶42.6∶44.5,结构调整上突出向第二产业倾斜,汕头走向工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而以商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八五”期间继续发挥“百载商埠”的固有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稳居首位,并以年均18.6%的速度增长。

工业持续高速发展,成为推动汕头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1995年汕头工业总产值367.23亿元,比1990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33.8%。其中,随着改革的深入,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95.57亿元,比1990年增长9.6倍,年均高速增长60.4%,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3.3%,稳占一半,成为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粮食、水稻连年获得高产,汕头连续五年保持亩产“吨粮市”的称号,建成了一批水果、蔬菜生产和水产、畜禽养殖基地。林业生产成绩斐然,成为广东省“绿化达标市”。1995年,汕头完成农业总产值33.98亿元,比1990年增长47%,农业商品率上升到77.1%。

对外开放层次更高,初步形成以经济特区为中心,以南澳为前沿,以澄海、潮阳为东西两翼,以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澳海岛开发试验区为重点区域的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八五”时期,对外贸易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1995年全市出口规模居全省第五位,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9家。

迎接“九五”时期的到来,1995年12月29日,汕头全市各地分别举行包括“汕头深水港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等在内的36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科技、商贸等重点项目的投资、竣工、开工或奠基活动,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

【1995年大事记】

●2月13日

南澳环岛公路全线通车暨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动工兴建。

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奠基。该项目是汕头当时规模最大的公共设施,由林百欣先生捐资1000万元兴建。

●4月27日

礐石大桥打下第一根基础钢管桩,正式动工兴建。

●5月30日

汕头深水港区一期工程被列为国家计委确定的1995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交通项目)。

●6月18日

汕头市博物馆和汕头市图书馆新馆奠基开建。

●6月24日

涤纶仿真丝印染废水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省级专家鉴定,填补了广东省纺织印染业的技术空白。

●7月4日

广梅汕铁路铺轨进入汕头市境内。

●7月20日

广梅汕铁路全线贯通。

●9月28月

广梅汕铁路全线开通货运。

●11月11日

我国最长的110千伏海底电缆在南澳长山尾海域铺设成功。电缆全长9公里,投资3000万元。

●11月19日

汕头深水港区煤码头正式竣工投产,结束了汕头没有大吨位深水码头的历史。

●12月28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铁道部在汕头市举行广梅汕铁路全线通车暨海湾大桥通车典礼。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文/图:黄嘉锋 庄衔涛

点击链接·延伸阅读>>>>

特区亲历者说丨李运兴:大桥让海湾南北联系更加紧密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