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汕头新闻 > 正文

迎头赶上,奋笔绘就汕头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又是一年金秋时,潮涌三江风正劲。

10月的汕头,秋高气爽,生机盎然:在小公园街区,游客人流熙攘,笑逐颜开;在东海岸公园广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相会于此;在牛田洋大桥工地,工人们开足马力,加紧施工;在广澳港码头,万吨级货轮井然入港……汕头,这座百载商埠,正以新的形象展示着经济特区的精气神,感恩奋进,迎头赶上,阔步迈向新征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汕头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列全省第8位。与此同时,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位增长,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数据背后,是一年来汕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融入国家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推动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奋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生动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提出要牢记经济特区创办初心,坚定扛起使命担当,深度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抢抓“双城”联动、深汕深度协作重大机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做好“侨”的文章、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继承发扬好特区精神、红头船精神、侨批精神,乘势而上、久久为功,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奋力谱写经济特区建设的汕头篇章。

乘势而上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乘势而上,起而行之——在汕头,强化实现迎头赶上、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已成为引领汕头上下感恩奋进的精神指引和强大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向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聚焦用力。

一年来,汕头先后召开56场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学习研讨,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一线“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领学导学督学;厘清发展思路,制定汕头“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治理高效的法治城市、开放包容的文明窗口、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等战略定位开展新一轮深调研。

汕头还着重围绕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基层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民生、安全稳定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明确提出汕头要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一年来,汕头先后召开4次市委全会,严格对标对表,逐句逐项分解细化为28方面129项具体任务,形成市领导带头包干、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体系。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汕头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政策措施,细化推出16方面39项重点项目,将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转化为102项具体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

与此同时,汕头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把全市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汕头先后召开23次领导小组会议推动工作落实,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4期、轮训干部2256人次,举办“铭记光辉历史、践行初心使命”青年干部集中交流学习等活动;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优化镇村党组织设置,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抓实两新党建“双同步”工作,党组织覆盖率和单独组建率均实现100%;结合做好换届工作,选拔一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在全面深化从严治党方面,汕头高质量完成十一届市委巡察任务全覆盖,开展意识形态专项巡察,持续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再造新高地

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靠工业、基础在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汕头工业已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印刷包装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有行业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部分龙头企业在国内细分行业中优势地位突出。

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履新后,通过一系列走访调研,提出汕头要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着力打造产业新平台、新高地、新标杆,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要发展,用地是支撑。在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中,汕头在增量和存量两方面同时用力,将产业用地比例提升至23%,大力推进镇村工业园区、低效产业用地“工改工”,省市联动规划建设近400平方公里的临港大型工业园,加快76平方公里的六合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汕头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省5G产业园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5个5G产业链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开通5G基站4377座。目前,潮阳、潮南印染中心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入驻企业达178家。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汕头谋划构建以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为主导、以智能产业为特色的“3+1”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印刷包装等4个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投资50亿元的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亚洲最大兆瓦等级直驱风机在汕头下线,汕头海上风电项目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汕头还充分利用潮商、华侨、民营三个优势,以园区及8大产业片区为平台,吸引中海信、比亚迪、上海电气、华为、立讯精密、南瑞鲁能、青岛武晓、华芯智造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汕头。深汕协同创新科技园首宗产业用地顺利摘牌,首期2个产业项目深圳市汕头商会科技园项目、深汕数字科创产业园项目成功落地,汕头(深圳)协同创新交流中心、深交所汕头基地投入运营。

产业要发展,科技是助燃剂。汕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好国家高新区和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创新策源地作用,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截至目前,省实验室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完成82%,P3实验室硬件配置达到基本要求,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粤东分中心落户汕头。5G产业园起步区核心区加快建设,联通轻工装备、华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上线运营,抖音电商直播基地、科大讯飞语音工程实验室落户汕头。汕头还获批成立了继广州、深圳、珠海之后全省第四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推动培育发展国际通信业务新业态、新产业。

凝聚侨心侨力共谱“侨”字大文章

作为著名侨乡,汕头自开埠以来便因侨而立,因侨而兴。一年来,立足侨乡和特区的优势,汕头围绕织好华侨华人同心同向同行、经济共建共赢、文化共享共荣“三张网”,找准突破口,不断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华侨特点、汕头特色的发展新路径。

为增进海外潮籍侨胞文化认同,汕头积极打造海外华侨华人沟通互动的桥梁。2020年底,汕头提出以“一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华侨与祖国、与经济特区深度融合,以“六大行动”推动新时代汕头侨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承载潮人记忆的百载商埠起源地——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挂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于今年6月9日完成提质升级并全面对外开放。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侨批是弘扬华侨精神的最好载体,今年以来,侨批记忆工程的推动也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汕头侨批原件馆藏量已达到7.75万封,是2020年12月馆藏量的两倍多。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成为目前国内馆藏侨批实体藏量最大的档案馆。

与此同时,聚焦对外开放,汕头以侨为桥,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标“一十百千万”工程中“万商共创推进双循环”系列活动,汕头先后成功举办创业中华·“十四五”中国发展与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峰会、“百名侨商潮汕行”活动,激发了侨商来汕投资兴业的新动能,促成泰国正大集团和香港世茂集团在汕投资项目、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项目、侨商企业总部大厦项目等大规模投资达成合作意愿。

为推进疫情下与海外侨商的“云洽谈”,汕头还于年初开展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经贸合作“云对接”,促进两地水产、服装、化妆品等行业商会之间合作共赢。线上跨境贸易平台“汕头云展厅”建立了10家海外采销中心,吸引2400家企业进驻,为汕头外贸企业畅通全球买家对接、海外市场开拓、商务资源链接等服务渠道。

在精准对接侨胞所需、所盼,深入探索聚侨惠侨政策创新方面,汕头大力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汕头市为侨服务法律顾问团”的成立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提速到“一个工作日即办”,在华侨试验区内还专设了华侨华人专用服务通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为集聚发展新优势,汕头持续推动华侨试验区(侨梦苑)高水平建设提升,落实省支持华侨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24条政策,推进《汕头经济特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条例》立法,为华侨试验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依托综合保税区、华侨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汕头深度参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203项改革创新经验。截至8月,汕头市综试区跨境电商进出口约为210亿元,同比增长约8.8倍;其中,跨境电商9710模式出口209.3亿元,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文化文明双出彩 焕发城市新活力

“几年前我曾来过一次小公园,如今再次踏足,看到变化真的很大。”国庆假期,从广州来汕头旅游的刘先生对汕头老城区的保育活化成效赞不绝口。

外地游客惊叹和点赞的背后,正是汕头市朝着“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重要指示要求而不懈努力的行动体现。一年来,汕头市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着力点,在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中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文明城市创建和亚青会筹办等工作,让这座“百载商埠”更有底蕴、更有温度、更有活力。

今年初,汕头印发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提出搭建一批平台、打造一批街、建设一批馆、出版一批书、编排一批戏、做好一批考古项目、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工程、树立一批惠民文化品牌。

此外,汕头还提出,到2025年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体系,非遗传承体系有效建立,逐步建成独具韵味的粤东文化明珠,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文化活力都市。

10月10日,中国戏曲学院汕头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揭牌。这是汕头制订《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的一大成果。自此,汕头与中国戏曲学院将开展人才培养、艺术交流的深度合作,以“学校+基地”新模式合办中国戏剧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多形式多渠道将潮剧、潮绣和工夫茶等潮汕文化载体发扬光大。

借助筹办第三届亚青会契机,汕头还致力美化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落地实施道路升级改造、公园绿地建设、交通秩序维护等97个城市环境品质提升项目,特别是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统筹落实省文明委部署的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切实推动城市颜值和文明内涵提升。经过一个周期三年的艰辛努力,全市城乡环境面貌、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风尚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创建工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为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还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3个省级以上试点地区示范带动作用,建成各级文明实践阵地1382个,精心打造14个镇级示范所和204个村级示范站,着力培育文明风尚。依托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开发推广“i汕头志愿者之家”微信小程序,创新“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新模式,涌现出“微笑澄海”“守护老城,服务游客”等一批精品项目,以点带面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全市志愿者注册数超97.5万人,占全市人口17.58%,活跃率近73.33%。

如今,再次踏足汕头不难发现,这座被誉为美食之都的城市,正焕发出全新的都市活力。小公园、南澳岛、潮汕文化、美食美景成为汕头旅游的靓丽名片,今年“五一”期间,汕头更入围全国新晋热门城市;国庆期间,汕头小公园夜景还上镜新华社客户端推文“寻找中国之美”。

共创“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的善治汕头

工作日没时间到窗口办事?周六开放服务窗口解决上班族办事难问题;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办事不便怎么办?户政部门推出“民警跑”“进门办”等暖心服务;困难群众、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成本大?建立覆盖到村的法援工作站,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申请法律援助……

今年以来,汕头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用心用情用力增进民生福祉,一批批民生项目全力推进、一项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

事实上,这亦是汕头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创新举措。汕头市自去年6月成为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之后,着重以项目化探索形成更多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可复制性的社会治理经验,建立了213个市、区两级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库,实施过程注重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汕头百姓真切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汕头、法治汕头,不断推动社会治理迈向善治轨道,让汕头百姓真切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

据介绍,今年5月15日起,周六全面开放全市104个公安服务点,“周六不打烊”。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警力3400人次,办理业务12996件,有效解决了上班族办事难的问题。针对影响部分群众生活需求的痛点堵点,汕头市、区、派出所三级户政部门在建立“一体式”全方位接访窗口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特殊困难群体推出“民警跑”“进门办”等暖心服务。目前已为250多名困难群众提供了上门办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民服务及绿色通道服务上千人次,先后推动解决了32宗历史遗留无户口人员的问题。

而司法部门则努力推动法律援助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在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依托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市67个乡镇(街道)和1087个村(社区)的法援工作站,将法律援助服务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同时,在法院、信访局、妇联、残联等部门设立法援分支机构,形成一个惠及所有困难群众、“城市半小时、农村1小时”的法律援助服务圈。

在此基础上,今年汕头市、区两级法援机构在同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法律援助对劳动争议案件咨询、代理、调解、仲裁、诉讼五位一体,各法律援助工作站已成功调处多起群体性劳资纠纷。

得益于这张正在织密织细的法律援助网,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法律帮助,实现有效有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重点解读

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助力东翼城市能级跃升

汕头位于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亦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在建设广东交通强省中具有重要地位。

9月7日召开的广东交通强省建设大会明确提出,坚持抓空间布局强枢纽支撑,巩固提升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地位,加快建设珠海、汕头、湛江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其他地市各展所长,形成“2+3+8+8”综合交通枢纽布局。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加快建设汕头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对汕头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起到支撑推动作用。而随着汕头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搭建完善,汕头在融入“双区”建设和抢抓“双城”联动机遇上将向前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建“承湾启西、北连腹地”对外通道

在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汕头位于“十纵”中的沿海运输通道,该通道起自同江,经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湛江、海口,至防城港、至三亚。

可以看出,汕头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上。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汕头把建设“承湾启西、北连腹地”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作为重要抓手之一。

一方面是布局“承湾启西”沿海运输通道,通过加快建设汕汕铁路、漳汕铁路,构建以厦深高铁、广汕漳高铁、沈海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甬莞高速公路(2+3)联接广深与厦漳泉的沿海主通道。

至目前,汕汕高铁已全面铺开建设,多个重要节点目标顺利完成。截至8月,主线控制性工程——汕头湾海底隧道工程南北岸同步开挖;全线桥梁工程加快推进;汕头站及站区工程正有序推进,站区软基处理已完成约70%,逐步进入路基结构层施工阶段。

据悉,汕汕铁路向西连接正在建设的广汕铁路,向东连接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漳汕铁路,将与福厦、温福客运专线和杭台线、杭温线铁路一起,在珠三角、海西、长三角之间构筑起一条南北向大能力客运通道,届时汕头境内将形成“厦深+广汕漳”沿海高铁双通道。

另一方面是谋划“北连腹地”交通格局,以广梅汕铁路、梅汕高铁、汕昆高速公路(2+1)打通北上腹地,进而形成西连京九(铁路)、北接瑞梅(铁路)、东通梅坎(铁路)的大通道。如此,将进一步弥补汕头与北部生态区城市之间缺少高速铁路互联互通的短板,加快形成陆海快速通道,带动沿线城市的快速发展。

此外,汕头作为汕潮揭都市圈中心城市,将发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打造“一纵两横三环”铁路网格局,高效联通汕潮揭三市,实现汕潮揭都市圈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目前,在高速铁路、普速铁路“一纵两横”主骨架基础上,汕头正在加快推进粤东城际铁路汕头至潮汕机场段、汕头至潮州东段等通道建设。

“十四五”期间,汕头还将推动汕头通用机场选址,整合铁路、公路和航空,实现省内核心城市1小时、粤港澳大湾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2小时、国内主要城市3至5小时通达,逐步成为面向对外开放与合作,服务沿海、全省乃至全国的高水平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形成内联外通的市域交通网络

在汕头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进程中,构建内联外通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亦是重要一环。当前,汕头大力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县乡道为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为补充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国庆期间,1300多名工人奋战在牛田洋快速通道工程各个作业面,抢抓施工黄金期。目前,跨江控制性工程牛田洋特大桥已进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阶段,棉田互通、澄海互通、金凤西互通、金砂西互通等多个互通桥梁提速推进。据悉,牛田洋快速通道北连汕昆高速公路、南接汕湛高速公路,与汕昆、汕湛、沈海等高速公路共同形成中心城区的快速外环;同时连结国道206、324线等多条国省道和城市主干道,建成后将成为中心城区西部快速通道。

作为汕头第一条穿海隧道,海湾隧道已于去年实现东西线贯通,目前内部结构、车道板铺装已完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8亿元,占总投资的84%。该项目建成后,将为汕头市区南北两岸增添新的过海通道,对构筑“一湾两岸”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心城区出发,向北通往澄海区的汕北大道(凤东路)正在快速推进,龙湖段与澄海段项目合计全长超31公里,均进入收尾阶段;向南通达潮南区的汕南大道今年将加快建设,项目自东向西贯穿濠江、潮阳、潮南三个区,终点接省道S236普宁大道,全长逾44公里。据悉,汕北大道、汕南大道将与海湾隧道共同构成汕头城市快速路中轴线,串联南北道路成网,有效缓解沿线交通压力。

与此同时,汕头加快海滨路西延、金砂西路西延、陈沙公路、汕南大道等对外通道建设,完成汕汾路、大学路、潮汕路、金鸿公路等国省道市政化、品质化、快速化改造,推动S504梅潭大桥、S235跨练江大桥等国省道瓶颈路段及和成公路等区域干线启动建设,规划研究跨汕头湾新通道、南澳第二跨海通道。

在此基础上,谋划加密西部高速公路网、完善沿海高速公路布局,扩大潮南、潮阳、澄海片区高速公路覆盖面,加快汕头澄海(南澳)至潮州潮安高速公路、潮汕环线潮汕联络线延长线(京灶大桥)建设,推动汕昆高速、沈海高速粤东段改扩建,规划建设汕头至饶平沿海高速公路、梅州至潮州高速南延线,谋划西部加密线、广澳港区疏港连接线等高速公路,完善店市、澳头互通立交出入口。

可以预见,随着一个个快速道路工程的建设,将加速形成汕头城市快速路网,畅通市域交通内循环,促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

●一线实践

绿色产业兴村富民 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汕头市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十佳农民”马学杰匆忙起床。当前正值水稻抽穗期,尽管已经安装农业四情监测系统,但马学杰每天仍会到产业园的稻田看看水稻长势。

潮阳区是汕头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其中,丝苗米是潮阳区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多、产量稳定的粮食作物。在这里,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烘干机加工……一条以科技创新贯穿“耕、种、治、收”全过程的现代化种植新路子正在这个产业园加速铺开。2018年,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成功入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成为汕头三个省级农业产业园之一。2020年,潮阳丝苗米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农产品。

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的最新变化,折射出产业兴旺不断向好的汕头乡村蓝图。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汕头创建澄海区蔬菜、潮阳区丝苗米、潮南区生猪和澄海区狮头鹅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年多来,拉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入园企业越来越多,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日益凸显,涌现出更多汕货品牌,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推动乡村经济提档升级。

与此同时,汕头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围绕有地方特色、有产业基础、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的规划建设,创响“汕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质量效益。2019年度首批27个“一村一品”项目涉及水稻、蔬菜、番茄、葡萄、茶叶、柑橙、咸菜、生猪、肉牛、狮头鹅、淡水珍珠、鳄鱼等约18个特色品种。2020年建设的46个“一村一品”项目又增加了对虾、青蟹、薄壳、姜薯、草莓、国兰、益母草、金薯、蜜柚、火龙果等10个特色农产品和老菜脯、橄榄菜等潮汕传统特色加工品;雷岭镇(荔枝)、深澳镇后花园村(乌龙茶)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产业旺了,乡村也要美起来。以往,由于机制、管理、投入等因素的制约,汕头的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非常突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形象写照。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面对这一场硬仗,从2017年起,汕头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引向农村,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集中力量推进“三清三拆”、露天粪坑、畜禽养殖三项整治,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处理生活垃圾为例,“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已基本健全,“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已建成并使用,实现村庄保洁100%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00%普及。

眼下,汕头美丽乡村建设迈向“提挡升级”,注重在乡村风貌塑造上下“绣花”功夫,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提速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积极引导各地建设乡村风貌示范片,打造农村形态之美,让乡村更具活力。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处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9月23日,在汕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主会场上,汕头发布了一批强农惠农富农的硬核措施,涵盖了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农田整治提升、农村长效保洁、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雨污分流、厕所革命、5G+数智化新农村等方面,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撰文】 黄嘉锋 余丹 王涵琦 杨立轩 张伟炜 

【统筹】廖奕文 辛均庆

【编辑统筹】何雪峰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