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汕头新闻 > 正文

不负重托、迎头赶上,新征程新出发!南方日报聚焦汕头这一年


十月金秋,迎来收获硕果与孕育希望的时节,南粤大地一派生机勃勃。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寄望汕头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殷殷期盼,催人奋进;厚望如山,奋楫争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汕头奋力开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新征程。

一年来,汕头大地上持续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热潮。这里的干部群众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新时代“侨”文章、让古老城市焕发新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展现新的担当与作为。

一年来,汕头在凝聚侨心、侨智、侨力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全面铺开“八个一批”工程共45个项目,完成建设海外“海联文化驿站”;侨批修复和口述历史工作正式启动,侨批档案萃编如期编撰;大力引进新侨和华裔新生代高层次人才,试点面向泰国华校开展华文教育在线直播……

一年来,一个新的汕头在焕发文化风采、重现活力。以“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作,遵循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原则、整体性保护及区别对待原则,坚持修旧如旧,修新如旧,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联结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

从全局着眼、从问题出发,汕头在探路。

新春伊始,汕头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决心和毅力,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背水一战,打好打赢营商环境翻身仗。

开通政企“直通车”;新颁25条措施助燃民营经济;实施12项创造性引领型改革,基本完成“数字政府”等55项年度改革任务;下放327项市级权限;实施稳外贸12条措施,复制推广17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制定《汕头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入法治化、规范化……一系列“组合拳”,催生化学反应,激发汕头迎头赶上的强劲动力。

善谋善为,善作善成。

近期,汕头提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直面工业体量不大、产业层级不高的短板痛点,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改革突破先导作用,依靠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

聚焦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在营商环境、产业发展、文明建设等领域全面发力,这座城市在奋进中变得生机勃发。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在新征程中,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不断奋进,汕头前行的步伐将愈加坚定,现代化活力特区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点击特刊>>>

【总策划】孙朝阳

【监制】肖开润 黄学佳

【策划】廖奕文

【采写统筹】辛均庆

【编辑统筹】赵文君

【版式统筹】陈 乐

【记者】王涵琦 蔡沚彦 张伟炜 杨立轩 黄嘉锋 余丹

【编辑】赵文君 李幔 卢冬红

【出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汕头分社


回访:从开放史中汲取力量、激发斗志

足迹: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去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和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听取汕头市下一步发展规划情况汇报。

一年来,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成为了当地热门“打卡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汕头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开埠历史,更加激励人们不忘初心、奋发有为,共同努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锲而不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激发迎头赶上信心决心

国庆假期,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迎来了如潮的人流。在新启用的自动化设备上刷身份证验证,测温正常后,严格佩戴口罩便可进馆参观。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过去,老一辈潮汕人被迫‘过番’,在海外艰难谋生,寄回侨批养家糊口。现在,海外华侨华人返乡投资兴业,为汕头发展作出贡献。这些都是讲好汕头开放故事的鲜活案例,也能充分激发人们推动汕头迎头赶上的信心和决心。”90后陈列馆讲解员黄少彦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汕头开埠和城市发展的历史。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期间,正是她为总书记介绍汕头开埠以来的历史。参观团体络绎不绝,黄少彦和其他讲解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繁忙。馆内共有4名讲解员,平均每天要为10—12个观展单位进行讲解。“细算下来,我最多一天要进行5场讲解。”黄少彦告诉记者。

“每天的人流量都很高。”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负责人张如强向记者展示了2019年至2021年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每月的参观人次。他表示,除2020年因疫情闭馆了8个月,以往每年开埠馆接待的参观人次在20万左右。而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受疫情影响,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的参观人次就已经超过20万。其中节假日的人流量更是巨大,今年“五一”观展热潮就令5月份的参观人次近5万,几乎是2019年5月参观数据的3倍。

张如强介绍说,市民、散客前来参观并不需要预约,只有团体参观才需要提前至少一天联系。馆内特设的座机每天都会接到上百个预约参观的电话,有很多预约参观的是来自珠三角旅行社的周末旅游团。

为了做好预约和讲解工作,张如强让工作人员一一登记预约单位、时间和人数等信息,并提前做好讲解的人员安排。“外地游客来一趟很不容易,希望能让他们感到不虚此行。”张如强说。

当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汕头红色资源丰富,在开埠馆,红色历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张如强介绍,开埠馆陈列的分为汕头开埠前后历史、汕头城市发展建设以及特区成立40周年取得的成就三部分。“可以看到党史和汕头城市发展史是交织并行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都能看见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张如强说。

因此,开埠馆也成为了汕头的一处“红色地标”。汕头很多单位都将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搬进了开埠馆,通过亲身感受让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更鲜活直观。“前来参观的人数越多,我们开埠馆承担的责任越重。我们希望能更好地完善开埠馆的展览,将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深入,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更好地了解汕头城市发展历史,更好地学习党史。”张如强说。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黄少彦也表示,在今后的文博宣传工作中,将继续不断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和研究,充实对汕头开埠文化、潮汕文化的知识储备,把弘扬红色文化内容融入讲解中,当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史,了解汕头的奋斗故事,将爱国爱党爱乡的情怀传承下去。

目前,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已从金平区移交汕头市级管理,并计划增设4个编制,扩充人力。除此之外,张如强还表示,软件设施也亟待建设。据了解,2016年开埠馆开发了自己的线上平台,以3D的形式展示馆内陈列的展品,线上的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看展,线下观展的游客一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登录平台,同步听取讲解。但目前展览的陈列有了较大的变动,原先的线上平台已不适用,接下来新的线上平台的打造将提上日程。


回访:让家国情、奋斗史代代延续

足迹:侨批文物馆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去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参观了具有潮汕侨乡特色的侨批文物馆,听取侨批历史和潮汕华侨文化介绍。

和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隔街相望,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在国庆期间接待的参观游客同样络绎不绝。一进侨批馆的大门,就可以看见展板上2013年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时的证书。这是今年汕头侨批文物馆提质升级后作出的调整之一。

2021年年初,《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中,“建设一批馆”的工作任务提出要加快汕头侨批文物馆的整合提升。2021年3月6日,原汕头市侨批文物馆作为侨批分馆交由汕头市档案馆管理。随后经过精心筹备,升级后的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于今年“五一”节试开放,6月9日正式全面对外开放。

现在,侨批馆不仅是“广东省征信文化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已授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既是汕头侨批文化最重要的展示平台,更是传播侨批文化精神,弘扬侨批侨情的重要载体。

从侨批中感受浓浓家国情

近一年来,侨批馆除了接待一批批参观的游客,还接待了许多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潮籍的侨胞侨眷,专程从各地赴汕,参与了多场侨批座谈会。来自新加坡的潮籍女作家蓉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蓉子对于侨批有很深的感情。作为潮籍东南亚华人的她曾经也是一个寄批人,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靠着薄薄的一纸家书来维系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缘于此,早在几年前,蓉子就组织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作家重温侨批,编写出版了《侨批里的中华情》,以此来诉说去国游子的万里幽思和骨肉血泪。

“我听习近平总书记讲侨批,心情澎湃!”蓉子在写下的一篇随笔中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总书记肯定了侨批侨情。”她表示,侨批的故事本已远去,但侨批文化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教育人们牢记老一辈华侨心系桑梓的家国情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蓉子亲眼见证了海外侨胞重振侨批情。“海外侨胞对祖籍国情深难忘,对家乡的发展和建设有感情也有责任。”蓉子说,“这种深厚情谊凝聚于心,将代代延续。”

侨胞及后人掀起捐赠热潮

“我们已经在准备下一年计划出版的侨批书籍相关材料。”在侨批馆二楼的办公室,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会长林庆熙仍在忙于整理大量的侨批研究资料。

按照计划,汕头市档案馆将连续5年,每年出版两本侨批相关书籍,共计出版10本书,而今年已有三本侨批档案相关书籍准备付印,编撰工作超额完成。这三本书籍中,有两本研究的是著名民间收藏家麦保尔捐赠的侨批档案。

自2020年10月以来,侨批捐赠热潮不断。今年1月,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会长马娅和女儿麦琳琳向汕头市捐赠侨批原件40121封,使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成为目前国内馆藏侨批实体藏量最大的档案馆。这批侨批就是马娅的丈夫麦保尔收藏、整理和研究的。

此后,多位侨批经营者后代、侨眷以及民间收藏家陆续捐赠了侨批原件及相关文物。今年10月9日,又有6位民间收藏家、侨批经营者后人向汕头市档案馆捐赠侨批档案337件。

林庆熙表示,馆藏侨批原件的丰富,有利于汕头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侨批档案的抢救、保护、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意义重大。在侨批价值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林庆熙认为应该无偿捐赠、有偿转让、合作互惠三管齐下,做好原件征集工作。

记者了解到,汕头市档案馆接下来还将继续推动侨批文化走进校园,让侨批精神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林庆熙建议,要进一步盘活馆藏文物,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加剧的背景下,打造永不落幕的侨批文化线上展示宣传;在中小学教材增加世界记忆遗产内容,以鲜活的侨批故事,加强教育;参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和工作程序,在全省层面培育年轻一代的“世界记忆遗产传承人”。


回访: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足迹:汕头小公园开埠区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去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步行察看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风貌,听取当地开展开埠区修复改造、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等情况介绍。

今年国庆假期,兼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潮汕侨乡味道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成为了游客们感受汕头这座百载商埠新活力的重要窗口之一,大家在这里感受文化魅力,涵养爱国情怀。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沿街骑楼上迎风飘扬,不少市民游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主题美陈等打卡点拍照留念,为国庆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息。

非遗文化带旺历史街区

游客郑小姐手持“广东文旅护照”走进小公园文明实践站,询问是否可以盖章打卡。“可以呀,欢迎你们来汕头打卡。”小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为其盖好章,拿出徽章盲盒供游客挑选。拿到了红头船徽章的郑小姐欣喜地对友人介绍,“红头船”是对潮人拼搏和融合精神的集中体现,对潮汕地区有着深刻内涵。

郑小姐是汕头市潮阳区人,在广州工作多年,此次特地返乡,就是为了一一打卡“广东文旅护照”景点,重温潮汕文化魅力。“汕头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小公园比以前更充满活力和魅力。”郑小姐的看法,道出了不少市民们的心声。这处被视为百载商埠发源地的街区,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老街区焕发新的活力。

位于小公园开埠区安平路37号和39号的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于今年5月开馆,在国庆假期同样吸引了大批游客。作为潮汕地区首个沉浸式城市非遗文化体验空间,非遗体验馆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了对外展示平台,更好地宣传展示非遗文化,也让更多人更加直观地体验汕头非遗项目,为非遗文化传承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行走在非遗体验馆内,潮州木雕、潮剧盔头制作技艺、印章镌刻技艺、瓶内画、汕头剪纸、金漆画、鮀浦石雕、潮阳剪纸、珠绣、潮绣等非遗项目在此汇聚展示。游客不仅可以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还能现场体验潮汕的非遗技艺。此外,非遗体验馆也将非遗项目的艺术品及文创产品进行对外销售,充分体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

游客重温红色历史感悟初心

“汕头作为百载商埠,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艰辛,这些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学习了解,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市民蔡女士假期第一站,就选择带孩子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路线,重温总书记谆谆教导。

同样火热的,还有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陈列馆。近年来,汕头结合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启动修缮保护位于海平路97号的红色交通站旧址,建成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陈列馆。陈列馆以图文介绍、实物展示、情景再现和光影展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国庆期间,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当年,革命前辈为了防止被坏人欺负,就是通过这条线路秘密开展活动,输送物资,保护自己的同伴。”在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陈列馆,市民李焕伟用浅显易懂的表述,向7岁的女儿介绍这段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红色历史故事。

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陈列馆工作人员陈子涵告诉记者,有不少市民游客是冲着广东红色文旅护照而来的。在广州工作的黄小姐请工作人员在护照本上盖章后,欣喜地拿起来与陈列馆合影留念。她告诉记者,汕头虽然是家乡,但此前甚少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通过广东红色文旅护照打卡活动,自己有机会好好游览家乡,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感受那段光辉的奋斗历程。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