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河源新闻 > 正文

茶香满溢脱贫路,河源市东源县黄洞村这样脱贫!


    一垄垄错落有致的茶树似层层碧浪铺满山野,成群土鸡正在觅食。“有空常来喝茶。”半山腰的新房里,河源市东源县黄洞村村民黄新忠冲泡起自家种植的茶叶,顿时茶香四溢。

    今年清明前后,黄新忠的春茶沿着村道、沿着新建的三叉水大桥,运出了大山,为他带来近3万元的收入。“五月茶、八月茶早早就有人下订金,村口的新桥建成,农产品供不应求。”黄新忠喜上眉梢。

    “四年前,家里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去年我们一家人均收入约1.87万元。”在他的新房里,黄新忠仔细对比扶贫工作带来的生活变化。2016年,粤财控股扶贫工作队驻村后,黄新忠的勤劳得到启动资金的支持,危房在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始改造……黄新忠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黄新忠一家的变化,是黄洞村巨变的缩影。村口新建的混凝土桥取代昔日的石拱桥,农产品跨越山水阻隔运往千家万户,村民的教育和医疗有了慈善信托资金的兜底,省定贫困村出列考核的“十有”指标已全部完成……这个小山村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大变化。

茶山成为撬动黄洞村茶叶产业的支点。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茶山成为撬动黄洞村茶叶产业的支点。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这辈子最大的骄傲

    是建了这座桥”

    驱车进入黄洞村不容易,一路山路曲折。当汽车驶入黄洞村进村乡道,一座灰白色的混凝土大桥跃入眼帘,光洁崭新的桥面与旁边并列的石拱桥形成鲜明对比。

    四个月前,这座三叉水大桥正式落成通车。头发花白的黄洞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运良感慨:“我这辈子最大的骄傲就是建了这座桥。”原来的三叉水旧桥建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50年风雨侵蚀,损毁严重,再加上去年两次特大洪水灾害袭击,成了不可通行的危桥。这座桥是黄洞村和石侧村的必经之路,6000名村民出村难,农产品也运不出去。

    大家犯了难:村集体只有5万元资金,哪有钱建造新桥?让村民更为安全地出行成为了老书记的心病。压力之下,张运良病倒了。

    转机很快出现了。粤财控股捐助105万元资金,三叉水大桥重建开始有了底气。

    86岁的外出乡贤捐赠5500元退休工资,清洁工村民邹伟琼捐赠超过月收入,外出村民纷纷在网上捐款接龙,驻村干部及村“两委”干部带头捐赠一个月工资……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50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捐款,修桥的钱终于有了。

    历时一年多建设,三叉水大桥竣工通车。“路通财通,这是一座致富的桥。”张运良说,原来进村的桥梁无法适应交通运输的需求,大货车无法通行,建筑材料和生产物资无法进出,如今桥通了,黄洞村的茶叶、柑橘、土鸡从这里运往各地。

    不只是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黄洞村的基础设施都在发生变化:2.6公里的村道硬化建设,通往11个村小组的自来水管网,1663亩高标准农田和建成村级的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站……

    一座桥的连通背后,客家山村焕发着崭新的活力。

    让村民年年都有稳当的收益

    从黄洞村出发,沿山路盘旋而上,记者到达黄洞村与石侧村交界的半山腰。这里茶园连绵,青绿的茶苗在茁壮成长,桂花树点缀其中,香气氤氲。

    黄洞村村民说,这里是他们的“致富山”“金茶山”,源源不断地为黄洞村村集体提供着财富。

    有什么项目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让村集体有稳定收入,还能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粤财控股驻黄洞村第一书记张友良来到黄洞村里,琢磨了很多。

    他掰着手指逐个数:柑橘,第四年有收成,种植十年后产量衰减,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百香果,见效快,但是一场暴雨就有可能导致失收……思来想去,他相中了茶叶。

    张友良调研发现,黄洞村全村处于山区,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森林和植被覆盖率高,无工业污染,适宜茶叶种植。且村民一直有种植茶叶的传统,只是近十来年,大部分壮年劳力选择外出务工,村中原种植的茶树基本已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说干就干,经过数次调研踩点,黄洞村茶叶产业化种植推开了。

    张友良算了一笔账:这100亩茶园第3年便可实现收支平衡。第4年进入采摘期就有9.6万元的收入,第8年进入丰产期收入翻倍,产期后的30年内产量不会下跌。他表示,“年年都有收成”的茶山,将为村集体今后50年带来稳当的收益,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和贫困户参与种植。

    茶山成为撬动黄洞村茶叶产业的支点。在粤财控股的出资下,黄洞村村委会向茶叶专业种植合作社入股跟投50万元,在今后8年里,村集体每年可新增5万元的投资分红收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将在茶叶种植、制作及收购等关键环节予以配合与支持,为贫困户劳动力提供工作机会。

    黄洞村还鼓励贫困户在自有的山地上开展茶叶种植,第一年成功种植的贫困户将获得每亩5000元奖补,种植一年后每亩奖补3000元,持续到第四年进入丰产期为止。

    村民张月红家里也种起了茶。她说:“茶山开发后,估计会形成自己的品牌,家里种的两亩茶的销路也会更旺。”

    在黄洞村,围绕茶叶的种植、制作、收购、包销初步构建起闭环,黄洞村更是被划入东源县规划的蓝口柳城产茶区,初步形成茶叶种植产业带。

    张友良见证了茶山从调研、立项、审批到开辟林带公路、土壤改造、种植茶苗的整个过程。“把勤劳致富脱贫变成村民内心的自觉,这是我们的长远目标。”

    慈善信托管长远

    说起驻村扶贫队,华侨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刘广丽说得最多的是感动、感激。

    她祖父母年迈多病痛,父母每月不高的工资维持着七口人的生活开销。2017年,刘广丽高考以506分被华侨大学录取,驻村扶贫队资助了4000元,2019年又获得5000元助学金,让她能安心求学。

    现在,刘广丽最大的梦想,就是毕业后回来“为家乡做多点事”,或者去支教。“拿过那么多的助学金,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朱燕婷,原本有着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一场大病让一家人陷入窘迫。助学金对她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她把黄洞村视为“梦开始的地方”。现在,她考取了生物老师资格证,希望成为一名高中教师。

    像刘广丽和朱燕婷这样的黄洞村村民在读子女,自粤财控股公司对口帮扶4年来,已有551人次获得助学补助,累计获得补助金达50.8万元,极大调动村民入学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去年,张友良又力排众议,大幅度提高了各阶段的补助标准,黄洞村全村村民在读子女从小学到研究生,各阶段将获得500元到6000元的助学补助金。

    这笔补助金,来自粤财控股设立的“粤财·德睿慈善信托计划”信托收益。2017年,粤财信托推出了广东首宗面向脱贫攻坚项目的慈善信托计划“粤财·德睿慈善信托计划”,先后投入500万元,收益定向用于黄洞村的奖教助学、孤老病残优抚救助、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方面,既创新了金融扶贫方式,又扩大了扶贫工作的社会影响。

    “用信托母基金投资,通过稳健的投资保障安全性,收益用于民生项目,从而形成长效机制,无论是教育的扶持、老孤病残的优抚,还是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都能从中获得扶持。”张友良如是解释。

    张友良解释,他们的帮扶理念就是“管长远、看得见、惠民生”。“如果以每年5%的保守中低收益率计算,每年可以增加约25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将极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黄洞村半山腰的茶园里,成片的茶树吐露新芽。读小学的小孩得到扶贫慈善信托的补助金支持,没了后顾之忧的黄新忠看着自家绿油油的茶树忍不住笑。

    绿水青山之间,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黄洞村脱贫成绩单

    ●截至2019年底,黄洞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0.8万元增加至40.2万元

    ●截至2019年底,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00元增加到2.3万元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以上

    ●2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退出,省定贫困村出列考核的“十有”指标已全部完成

    ●黄洞村全体村民纳入农村医保参保范围,四年来粤财控股累计投入资金128万元为全体村民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过去的一年完成了2.6公里的村道硬化建设,下辖的11个自然村村道100%硬底化

    ●完成全村11个村小组的自来水管网铺设,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用水难、用水质量没有保障的问题

    ●完成了1663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广场、村级的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站

【南方日报记者】黎华联 蒋才虎

【通讯员】 李远来 发自河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