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河源新闻 > 正文

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文化金史生机勃发①百年古祠堂传承朱子和顺文化


顺天镇金史村坐落在平坦肥沃的河源灯塔盆地核心区。  李文轩 摄

顺天镇金史村坐落在平坦肥沃的河源灯塔盆地核心区。  李文轩 摄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万绿湖支流忠信河逶迤而过,河堤旁桃林掩映,湿地长廊,绿道田野,与由墙画装点的村居交相辉映……瑰丽的景色令人宛如来到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是有600多年历史的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金史村。村口一座“和顺亭”外“顺天顺地顺民意,家史村史载金史”的妙联,诉说着村庄不平凡的历史;整修一新的文明实践广场,每到夜晚就回荡着村民们的欢歌笑语,数度引来省级歌舞团演绎“村晚”传奇……眼前徐徐铺展开的是一幅乡村文明与田园风光交映的瑰丽画卷。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顺天镇将金史村的朱氏家族文化与今天乡村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让客家古邑由内而外焕发新貌,擦亮了“和顺金史”的金字文化招牌。

坐落于灯塔盆地的金史村,有一间河源地区最为悠久的朱氏宗祠,相传有数百年历史。

“沛国家声远,紫阳世泽长。”朱氏祠堂外观古朴,门庭开阔,设有天井,分上厅、中厅与下厅,数百年风貌未曾改变。只是数年前朱氏族人重修时,为了防火而将原来部分木质结构替换为水泥。祠堂内保留一扇红色门扇,据说古代只有中举的族人才能跨入,其他人只能从两侧偏门进入,祠堂门口有四根状元柱,透露出客家地区“耕读传家”的家风。

金史村2000名居民中有九成都姓朱。相传祖先是朱熹后人“万七公”,于明太祖洪武十六年从江西迁移至此。祖先选中沃野千里的灯塔盆落足扎根,成为顺天镇乃至河源当地的朱氏先祖之一。村里的朱氏祠堂因年代久远,每年都会有东莞、惠州、广州等地的朱氏后人前来寻根问祖。

祠堂四壁陈列展示朱子家训,尤其是朱熹的“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四个治家之本,是金史村朱氏代代相传的家风文化。

村里老人朱水清说,数百年来村里人一直以朱熹的《朱子家训》传家。朱熹在《朱子家训》里阐明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其核心是“和顺”二字,道出“和谐顺从、和睦相处”的治家之道。这300多字的《朱子家训》,不仅为村中老人传诵,家家户户也将其转换为教育孩子、处理家事的朴素信条。

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几乎铺到金史村的每家每户家门口。蒋才虎摄

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几乎铺到金史村的每家每户家门口。蒋才虎摄

延伸阅读

金史村贫困户已脱贫 顺天发展后劲足态势好

金史村是省定贫困村,与连平县忠信镇接壤,下辖7个村民小组425户2064人,常住384户1200人,贫困户63户219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金史村总面积8.9平方公里,拥有山地面积7000多亩(其中990亩为生态林),耕地面积3045多亩。种有高山茶、柑桔、甘蔗、水稻、花生、板栗枇杷、鹰嘴桃和水晶梨等作物。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万元。

2016年以来,在省直工委挂钩帮扶下,金史村累计投入143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建筑物外立面,建设改造河堤、村道、绿道、公共休闲绿地、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文化室、农户厕所等。新建成的村湿地长廊,与原有水稻、花生、玉米种植基地组合成优美宜人的湿地田园综合体。

金史村所在地顺天镇距东源县城约50公里,辖区总面积114.28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018年总户数4917户,总人口24292人。

该镇把田园综合体项目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举全镇之力抓好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规划面积由原来的8971亩扩大到13641亩,建设项目由36个增加到47个,累计投入资金3.99亿元,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该镇全面美化建筑物外立面、文体广场、干线公路、农耕文化体验道路等,环境变得越来越美。

2018年,全镇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92.3%。目前,全镇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发展后劲十足,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撰文】李培 孙羽嘉 李文轩 刘嘉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