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韶关新闻 > 正文

乳源:校地结对帮扶,精准培育瑶乡“金鸪鸪”


近日,乳源2020年“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在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由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与全县50个镇、村文艺队“牵手”成功,结成了帮扶对子。

高校“文艺大咖”培养瑶乡“民星”

2019年,乳源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创新路子,与韶关学院合作共建“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共建项目,文艺志愿者深入瑶乡田间地头,指导帮扶乳源民间文艺队,培育了一批群众喜爱的“民星”队伍,全年开展文艺宣讲和文化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

会议现场

“文艺宣讲要既要突出思想性,又需要有艺术性,让群众喜闻乐见,韶关学院的专业人才能给我们极大的帮助。”乳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向军说。开展文艺帮扶,要主动倾听基层的声音。乳源在确定结对帮扶志愿者之前多次开展调研、召开碰头会,了解基层文艺队的实际需求,再确定结对教师,确保帮扶精准到位。

比如,梁李婷是舞蹈学的硕士研究生,在民间舞教学与实践方面有专长,今年对口帮扶一六镇下社村的舞蹈队。成功“牵手”高校“文艺大咖”,下社村文艺队的队长何雪娃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她说,“我们以后要向老师多请教,把我们下社村的乡村振兴产业演好、演活。”

镇、村文艺队与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志愿服务队分组结对讨论。

镇、村文艺队与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志愿服务队分组结对讨论。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不仅要把文化送下去,更要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乳源一方面坚持“送文化”下基层,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激情广场·幸福乳源”等惠民演出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在今年的项目计划中,乳源充分考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覆盖面和文艺队伍的积极性,从全县200多个民间文艺队中挑选了50个队伍进行培育,并挑选其中的15个作为重点队伍进行“量身打造”。此外,针对文艺队中的文艺骨干,还将开展集中培训,让农村的文艺骨干逐步获得独立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的能力,实现群众服务群众、群众教育群众。

“乳源瑶族文化、客家文化浓厚,民间文艺队又富有劳动人民的智慧,但是缺乏提炼与艺术提升”,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黄贺平介绍说,“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激发群众自主创编的积极性。”

“点对点、一对一帮扶,效果非常好”,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系主任许莉说,“每下去一次,都会发现许多很可爱的村民,有的甚至刚从地里务农回来,脚也来不及洗就来参加培训,偶尔还送一些瓜果蔬菜给我们,表达他们质朴的感谢,所以我觉得跋山涉水来到村里虽然辛苦,但也非常值得。通过持续开展文艺帮扶,基层也在发生变化,村民对艺术的追求不仅是欣赏,而是希望能参与其中。”

激起乡村文艺宣讲“千重浪”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老百姓也从“文化观众”变身文化创造者。有了他们的参与,文艺宣讲志愿者成为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金鸪鸪”。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工作以来,乳源不少村镇成立的文艺队伍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文艺宣讲主力军,例如游溪镇烈村金秋文艺队的《护林防火我先行》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县各镇展演期间反响热烈。

“今年,我们将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抗‘疫’等主题,结合瑶族文化特点,由韶关学院的帮扶志愿者指导各镇‘金鸪鸪’瑶乡文艺宣讲队创作文艺作品,以文艺宣讲的方式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广泛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乳源“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共建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付慧燕介绍说。

【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肖璐

【摄影】欧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