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韶关新闻 > 正文

粤北地区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顺利投产


6月8日,500千伏犁市(韶关北)输变电工程顺利投产,这是粤北地区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该工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功能区规划,落实韶关市“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工作要求。整个变电站四周绿树环绕,丹霞色的建筑物与四周环境融为一体。作为国家“十三五”电网主网架规划项目,韶关北输变电工程的投产可大大提高韶关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化解电网风险,为韶关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同时,该站将有效增强韶关市电源吸纳、送出能力,大幅提升韶关市清洁能源服务大湾区的能力。

打造智能电网 

推动人工智能与业务深度融合

作为南网首批500千伏智能变电站,韶关北变电站首次在南网范围内启用三维设计与BIM相结合的技术进行工程设计。“该平台能解决以往数字化设计过程中土建、电气协同效率低的难题,高效地实现电气与土建各专业的协同设计,直观地检查三维空间内电气、土建安全距离及楼内管道线缆路径规划是否合理,提高设计精细化水平。”设计人员说。

韶关北变电站也是南网首批应用全过程智慧工地管控系统的500kV变电站,施工现场综合运用“云大物移智+BIM”等先进技术,对进入工地的人员、车辆进行自动化识别,对现场的施工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站内采用物联网和热成像摄像系统,能有效开展施工场地的火灾探测和火灾预警。

针对以往输电线路巡视过程中人工巡视只能看到线行下方状况,无法对线行及塔基进行全方位巡视的痛点,以解决生产运行部门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输电线路增设山火在线监测、图像监测装置,实现了对线路运行环境的智能监测及预警。

另外,变电站内5G信号全覆盖,为日后无人机智能巡检提供了更稳定的信号支持。使用无人机巡检能够对设备进行全方位巡视,巡视时间相比传统人工巡视可缩短4小时,极大地提高了设备运维效率,及早发现设备隐患,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

瞄准“碳综合、碳达峰” 打造绿色工程

变电站围墙以内因地制宜,科学绿化,围墙以外打造变电站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景区,通过与周边地块统一规划布局,打造“山水林田湖”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生态绿色变电站。

据介绍,建设过程中在全站采用扬尘、噪声、污水监测,对站内污水进行一体化处理,实现全站污水零排放。在进站道路安装智能化充放电控制的太阳能路灯,站内安装充电桩,推广应用新能源,积极服务于“双碳”目标。

工程投产后,韶关主网形成双核心与省网相连,有效增强了韶关市电源吸纳、送出能力,每年南送容量增加150万千瓦,大幅提升了韶关市清洁能源服务大湾区的能力。

党建引领 建设优质工程

为了更好地协调工程建设难题,韶关供电局成立了500千伏韶关北输变电工程指挥部党支部和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扬“昆柳龙”精神。

针对变电站四周地形复杂,多为溶洞强烈发育地区的施工难点,在勘察设计阶段邀请电力勘测设计大师深入一线指导选址工作,经过详细勘察,选取的站址已远离周边溶洞强烈发育地区,岩溶对场地建(构)筑物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500千伏线路跨越了粤北珍稀鱼类保护区,同时,该段线路还跨越了铁路、公路、河流和多条高压线路,施工难度极大。“在交叉跨越带电线路放线阶段,为了减少500千伏线路停电次数,在距离投产不到两个月时,我们优化了施工方案,新增了两基塔,经过多方协调,最终仅用15天便保证了150吨塔材到货现场,确保了线路工程按期完工。”业主项目部工程师文伟杰说。

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施工现场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严抓现场及施工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工程于2月28日实现有序复工复产。今年春节期间,党员带头响应国家就地过节的号召,工地于节后第一天便有序复工复产,为工期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立足创优目标,变电站对南网的120个样板点进行了全面复制应用,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五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近半数应用达国内领先水平。参建各方依托工程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目前已有三项技术完成查新,正在申请专利。变电站主要设备一次试验合格率100%,项目档案真实、齐全、有效,为生产运维及电网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全媒体记者】潘俊宇

【通讯员】李姞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