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韶关新闻 > 正文

广府原乡非遗味更浓!南雄再添四项市级非遗


近日,韶关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了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南雄市《鸳鸯狮》《青草狮》《饺俚糍制作技艺》《灵潭腐竹制作技艺》等4个项目成功入围,入围数量位居全市首位。

目前,南雄市共有非遗项目43项,包括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12项市级非遗项目和26项县级非遗项目,不仅项目数量位居韶关市第一,且市级以上项目量也位居韶关前列。

长期以来,当地积极打造非遗传播品牌,多举措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非遗进景区 推进非遗“市场化”

南雄珠玑古巷是国家4A级景区,被誉为“广府人的祖居地”,186个姓氏曾聚居于此,巷内文化底蕴深厚,《珠玑巷人南迁传说》《龙船歌》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在此孕育和流传。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南雄市正在珠玑古巷内“线上线下”联合打造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展示园。展示园内的非遗馆,已于11月11日开馆。

“在非遗馆内我们设置了非遗展销、非遗展演、非遗体验和非遗研学等内容,一方面可以实现非遗的传承保护,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之与市场接轨。”南雄市文广旅体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非遗馆主要是由当地国企——南雄市粤北采茶戏演艺公司和南雄市旅游协会共同运营,现已推出品牌产品“珠玑家宴”,通过将非遗餐饮与非遗演艺有机融合,使游客进入馆内享受能听、能看、能吃、能买、能体验的非遗。

自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近五千人,不仅为游客带来更为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也丰富了景区旅游产品,实现了非遗的市场化运营,对推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非遗进校园 强化非遗“生命力”

“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在南雄市黎灿学校的舞蹈教室,采茶戏社团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动下,正和着采茶调舞动。

“《粤北采茶戏》是我们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表演载歌载舞、活泼优美,孩子们在跳的时候都非常喜欢,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传统舞蹈表演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戏曲和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雄市黎灿学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自2020年以来,南雄市文化馆就与学校进行馆校合作,创作了儿童采茶集体操《采茶飘香》,把具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粤北采茶戏》改编成富有时代元素和童趣特点的采茶集体操,并结合“双减”课后服务课程,开展采茶戏社团,让孩子们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去专门学习、练习采茶戏特色校本课程内容。

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前提条件,也是让特色浓郁、积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持久魅力的关键所在。

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广大中小学生更为全面了解非遗,近年来南雄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推广《粤北采茶戏》的同时,创新开展“十百万”非遗宣讲活动。各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深入全市各中小学校,宣讲展示非遗有关内容,切实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让其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非遗进乡村 激发非遗“生产力”

“南雄旋木技艺是一种以原生木材为原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加工生产出来的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木质器物加工技艺,到今天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在南雄旋木技艺非遗工坊内,项目传承人谢俊茹正向前来开展非遗研学活动的孩子们介绍该项技艺。

南雄旋木技艺于2021年列入韶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去年建立了非遗工作站,在推动项目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科学传承。“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是实现‘资源’到‘资产’有效转化的路径之一,目前全市43项非遗项目中已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项目共计11项。已从经营条件和规模较好的非遗项目经营主体中申报和公布了南雄旋木技艺非遗工坊等5家非遗工坊。”南雄市文广旅体局负责人告诉记者,5家非遗工坊,分布在珠玑镇、全安镇、湖口镇、城区多地,涉及食品、家居、工艺品等行业,相关产品远销海内外,带动就业近两百人,在助力群众增收,推动当地镇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下来,南雄市将继续挖掘具有生产力的非遗项目,将非遗工坊与乡村车间相结合,依托各镇(街道)强镇富村公司,“线上线下”联合推广非遗研学、非遗体验、非遗展演等内容,全面激发非遗“生产力”。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李思番 吴荧屏 邓莉萍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